混凝土试验室具有原材料检验、混凝土产品检验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多重职能,是企业质量控制的主要实施部门,同时也是核心技术管理部门,对混凝土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混凝土搅拌站新建,设立了相应的试验室,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试验室建设进行管理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对混凝土企业试验室建设项目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试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应用范围和质量管理,主要从原材料管理、试配管理至产品质量控制三个内容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原材料管理主要针对试验室生产配合比的原材料进行控制,从源头上为混凝土质量提供保障;同时,质量控制系统从设计的产品强度及质量控制图进行了设计,另行还包括对从业人员、设备、试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管理。
混凝土技术管理系统划分以下几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模块:原材料管理、试配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管理、报告管理、质量分析、基本信息、系统管理。
本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基于Internet网络的B/S架构的混凝土试验室技术管理系统,从而满足各混凝土试验室对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要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材料管理。监控原材料,管好原材料,不仅预防了潜在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还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对原材料的试验过程进行管理。为整个混凝土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提供基础,包括原材料登记和原材料试验,对进入混凝土厂的各种原材料进行登记管理(包含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对已经登记进厂的各种原材料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和查询,主要试验包括砂子物理性能,石子物理性能,粉煤灰物理性能,水泥物理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
试配管理。在满足质量要求的条件下,结合工程特点,最大限度的优化商品混凝土配合比,降低单方商品混凝土的主材成本。
实现配合比设计的记录。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配合比设计:将混凝土的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将用该配合比进行试验后的相关试验数据录入,产生配合比设计报告。
配合比申请单:填写相关资料生成申请单。
产品试验。实现混凝土产品试验的数据采集、录入及查询, 主要试验包括混凝土抗压、混凝土抗折、混凝土抗渗、砂浆抗压等。
报告管理。实现原材料和成品试验的报告生成及流转。主要分以下功能点:
报告生成,主要对已经完成试验的原材料和产品进行报告的生成,功能以工程为主线,选择相应项目,输入工程信息进行生成。根据每个项目的报告设置不同,可以同时选取多个样品生成多份报告。
报告审核,对已生成的报告进行审核。
报告批准,对已生成的报告进行批准。
报告打印,对已经生成的报告进行打印。
报告查询,查询历史报告记录,生成报告台帐。
基本信息。该功能实现的工程台帐、人员和设备进行管理。
系统管理。该功能主要包括系统参数的设定,编号格式的设定以及用户和权限的设定。
开盘鉴定。根据基准配合比出具实际生产配合比,并做好商品混凝土的开盘鉴定工作,出具并整理对应质检资料。
质量分析。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混凝土质量数据,按照标准方法对本单位的产品进行评价,结合评价情况可对本单位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另外,根据现场施工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商品混凝土配合比;全面监控商品混凝土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混凝土行业目前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过度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放松了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管理,从而影响甚至导致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下降,严重的可能酿成质量事故甚至安全事故,最终给工程项目的业主方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混凝土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减少管理漏洞、提升混凝土质量控制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实体质量、促进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已刻不容缓。
系统运行后,基本达成了系统设计目标,实现了各项关键控制点,尤其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掌握在建工程使用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与隐患;
⑵确保混凝土按照合理的配合比(设定各等混凝土最低水泥用量红线)生产,杜绝偷工减料;
⑶加强混凝土的现场管理,基本消除不合规操作带来的质量问题;
⑷加强混凝土的进场交付验收检验管理,确保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的贯彻落实,在厂家、施工和监理三方共同见证下取样并植入RFID芯片,从而保证了混凝土试件的真实性;
⑸确保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真实可靠,杜绝数据作假行为;
⑹落实责任制,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强度检测数据作为混凝土的交货质量评判依据,从而理清厂家、施工和监理等各方质量责任,并动态跟踪质量问题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
1、多站点设计
满足集团式混凝土生产企业对多试验室的管理要求;
各分点试验室具备独立管理模式:部门、人员及权限,配套的应用管理;总站点可通过权限查看各分点试验室的数据,各分点试验室通过授权可查看其他点试验室数据。
2、轻便简洁
系统采用模块化,主要涉及原材料、配合比与成品质量控制;用户能够十分便利的使用系统功能,无需过多培训与指导。
1.基于富互联网应用框架
以桌面应用为代表的C/S模式和以浏览器应用为代表B/S模式已经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B/S模式充分利用了支持互联网的浏览器带来的免安装部署的特征,成为网络应用的首选,但是C/S模式的应用无论是组件的类型还是表现力上,都具有更好的交互性,能带给客户更丰富的体验感。本系统拟整合的应用之前大多都是C/S模式的应用,用户已经习惯了具有这种丰富体验感的操作环境。为此,本系统采用具有高度互动性和丰富用户体验的富互联网应用框架RAP,兼备C/S和B/S的优势,不仅通过互联网为用户带来业务上的便利,而且带来体验感上的变革,从而满足检测业务数据输入量大,要求业务办理速度快等特点。
2.Web Service技术
Web服务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技术,通过标准的Web协议提供服务,目的是保证不同平台的应用服务可以互操作,从而保证业务系统与各仪器厂家设备,主管部门的监管平台,第三方软件的数据互通互联,自动采集软件通过该技术实现数据传输。